为了更公平公正地评价数码产品的好坏,给手机表现量化评分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从充电速度到相机表现,再到屏幕素质,数码产品中几乎每一个部件都能被拿来测试并量化评分,并以最终的测试分数来评判产品的高低。
在屏幕评测领域颇有建树,被不少消费者认为是显示效果测试标杆的 DisplayMate 就是这样的一个评测机构。放在 10 年前,谁也没能想到这么一个审美怀旧、网站简陋、页面排版如同椰树椰汁一样的评测机构能在智能手机领域获得如此高的公信力,几乎所有品牌与媒体在提及自己的产品时,都不能免俗地放上自己的屏幕评分,以获得消费者的肯定。
但问题来了,万一未来有屏幕表现更好的手机,DisplayMate 该怎么打分呢?而 DisplayMate 这种非强制认证机构给出的分数,又是否真的能转化为实际销量呢?
分数是标准但不是全部
就像 DxO 一样,手机品牌之所以愿意主动将产品交到测试机构手中,确实就都是奔着高分去的。不管手机品牌如何在宣发上砸钱,比起手机广告,用户更愿意去相信一个客观独立第三方的测试机构,尽管这种机构并不一定真的就客观、独立与第三方。不过与其他测试机构相比,DisplayMate 还是有一些做得不错的地方,比如 DisplayMate 会在测试中以详实的测试数据告诉你 " 为什么这块屏幕做得好 ",并明确给出了 A+ 这个评级背后的准入门槛。
换句话说,DisplayMate 虽然不一定独立第三方,但确实做到了客观与公开,让结论有据可依,从这个角度来看,DisplayMate 显然要比不撕膜的 DxOMark 更加可靠。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两年前 DisplayMate 给三星 Galaxy S10 的屏幕给出了 A+ 的评分,两年后 DisplayMate 给采用三星屏幕的 iPhone 13 Pro Max A+ 评分,我们是否能认为 S10 的屏幕和 iPhone 13 Pro Max 一样出色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保证客观独立第三方之余,DisplayMate 需要的并不是更多品牌前来咨询屏幕优化解决方案,而是如何用一套具有横向比较意义的评判标准来评价手机屏幕。
屏幕效果眼见为实
不过话又说回来,测试机构给出的数据,又真的能代替真实的用户体验吗?在我看来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不同用户对数码产品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些人更喜欢饱和度高的屏幕,有些人则对色彩还原有要求。而测试结果只是硬件素质的表现,分数规定了屏幕表现的上下限制,但真正为屏幕打分的,还得是用户自己。
去年 Marques Brownlee(或者说 MKBHD)就曾发起过一个相机盲测的评比:在无标识的情况下让用户投票选出当年的 " 年度最佳拍照手机 "。而当年由海量评选出来的 " 年度最佳 ",并不是 iPhone、三星或华为、小米的机型,而是 DxOMark 得分 115 的华硕 Zenfone 7 Pro。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用户最喜欢的并不一定就是硬件素质最高,测试分数最好的那个。尤其是在绝大多数用户没有看过真正的好屏幕,建立对色彩的正确认知的情况下,用户更容易选择一些跑调的产品。比如三星高饱和的调色就吸引了不少对摄影不了解的用户,某些品牌对 HDR 色彩映射的特殊调校让屏幕看起来更加鲜艳,也同样饱受用户喜爱。
很多时候,用户需要的并不是一块好屏幕,他们只想要一块自己喜欢的屏幕而已。而这样的差异化,在 DisplayMate 批发 A+ 的时代只会越来越常见。而评测机构给出分数,背后的价值也将越来越低。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