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近日,微软官方宣布,Bing(中文名必应)正式改名为Microsoft Bing,同时启用全新的LOGO标识:“大家将看到我们的产品重命名为Microsoft Bing,这代表了横跨整个微软家族的搜索体验的持续整合。”
这意味着,微软不再将Bing视为单一的搜索引擎,而是一个基于微软生态体系的搜索服务,意图打破Bing在搜索领域边缘化的窘境,重塑地位与形象。
生态搜索会是Bing发展瓶颈的突破点吗?在国内生态搜索已成为巨头们的标配,姗姗来迟的Bing如何与之正面较量?用户对Bing的改变会坦然接受吗?
改名背后是微软的解题新思路?其实,改名之前,微软就已经调整了Bing的打法。
Windows 10任务栏中的搜索场景、Microsoft 365中的搜索场景、Microsoft Edge浏览器中的搜索场景,微软的沉浸式游戏中的搜索场景等都已设定为Bing。
Windows 10任务栏中的搜索就是Bing
换而言之,Bing探索转型生态搜索多时。
所谓生态搜索,就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一个入口触及全网以及该入口服务的生态体系的全部信息,从而满足生态体系的内在需求,并与其他搜索引擎的区分开来。
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Windows 10的快速搜索默认就是Bing,既可以搜索电脑上的信息,也可以搜索网络信息,这点谷歌就做不到;再譬如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仅有搜狗搜索可以获取。因此,生态搜索的核心说白了就是寻求差异化竞争力。”
该观察人士进一步表示,Bing改名背后是认可之前探索成果,生态搜索上升至微软的战略高度,未来将依托Windows生态与竞争对手角逐。
不过,微软的愿景,其生态体系之下的用户未必都能接受。
木马专家万立夫告诉锌刻度,Windows 10早期版本允许用户通过注册表中的“BingSearchEnabled”禁用Bing 搜索引擎,但到了2020年年中的Windows 10 2004版该选项被悄然移除了。
“当下最新版又放开了限制,用户只要在注册表中将DisableSearchBoxSuggestions选项的值设置为 ‘1’即可禁用Bing 。”万立夫进一步解释道,禁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本地搜索的准确性与响应速度,“关闭 Bing 之后,Windows无需再调用Bing查找关键字,从而只显示本地搜索结果。”
这个调整的背后,或许就是微软向部分用户的妥协。
尽管如此,Bing探索生态搜索的步伐不会停下,毕竟官方透露的全球市场份额约为9%,老实说对谷歌可能只勉强起到牵制作用,远远谈不上威胁,因此Bing亟需一个抓手。
Bing的初衷为何达不到?事实上,Bing的初衷意在改变谷歌在全球搜索领域一家独大的格局,然而微软持续多年投入难以计数的人力、财力,Bing却依旧不温不火,究其原因有四点。
首先,先发优势难以抹平。
先发优势是重要的商业竞争壁垒之一,其作用是帮助公司争取挖掘护城河的时间,一旦先发优势通过用户习惯、成本优势、品牌号召力等固化下来,后入者想撼动先发者的地位就难上加难。
因此,Bing面对的就是,存量用户沉淀于谷歌、增量用户倾向于谷歌的局面。
风投人士Vesting表示:“这就是网络效应,一款产品或服务用的人越多,价值越大,迭代速度越快,进而吸引更多人使用,形成一个正反馈。而要想抹平这个差距并非易事,哪怕谷歌也亦然,想当年谷歌进入中国之后市场份额一直落后于百度,2009年谷歌中国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为32.3%,而百度的市场份额为63.9%,几乎相差一倍。”
其次,缺乏创新打法。
先发优势并非不可撼动,通过创新打法是有机会的。Vesting告诉锌刻度,微软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度渴望通过创新打法实现弯道超车:与Facebook合作,从而走社交搜索路线,与谷歌形成错位竞争。这个打法在美国的口碑不错,但2015年11月之后谷歌与Facebook合作,也可以搜索Facebook的公开信息,Bing差异化优势消失了。
再次,折戟移动端。
迈入移动时代之后,移动端搜索需求爆发,Bing却没有抓住这次机会占据一块市场:一是因为谷歌坐拥Android,顺势称霸移动端,二是因为微软的Windows phone节节败退,Surface独木难支,Bing缺乏独有的渠道与平台支撑。
最后,在中国市场边缘化。
拥有全球最多网民的中国市场倍受Bing重视,长期被微软视为一个重要的翻盘点,这里没有谷歌的压制可以大展拳脚。
然而,Bing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并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