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Jensen Huang)在中国有一个令人费解的诨号:两弹一勋。
1963年出生在台北的黄仁勋,显然跟氢弹原子弹属于八竿子打不着。得此诨号的原因,是2011年英伟达发布了一款显卡GTX590。这款显卡功耗和发热巨大,超载时发生过爆炸事故。因此被网友戏称为核弹显卡,简称“核显”。
英伟达挨打立正,第二年发布的GTX690功耗有所改善,但网友们仍然对发热不满意,将GTX690称为“战术核显卡”。本来,这只是显卡圈里的一个专业梗,但遇到了一个将其带出圈、平时却八杆子打不着的单位:甘肃卫视。
2014年,甘肃卫视制作一期关于航母和现代战争的节目,文案借鉴了百度百科上的部分内容。恰好,有好事的网友将“核显卡”这个梗编进了百度百科:“搭载690战术核显卡的火箭推进榴弹,一发就可以摧毁一个航母战斗群”。
于是,随着主持人一本正经地念出“690战术核显卡”,显卡圈最大的名场面出现了,黄仁勋喜提“核弹狂魔”、“两弹一勋”等荣誉称号。
抛开各种梗不谈,黄仁勋的确是全球名气最大的芯片公司老板。没几个人能说出英特尔、高通、台积电甚至中芯国际的老板是谁,但很多普通人都对黄仁勋的各种轶事和段子无比熟悉,其原因是:很多人都玩游戏,在众多芯片的应用场景里,游戏玩家是对技术进步最敏感、算力需求最旺盛、付费意愿也最强的群体。
英伟达市值曾一度超过8000亿美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算力帝国」,其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在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但英伟达底盘业务一直都是游戏,黄仁勋跟玩家们“相爱相杀”多年,伴随了至少两代人的成长。
玩家们甚至会“跪求”英伟达推出新产品。2017年3月,《绝地求生》突然走红,这个游戏需要GTX1060显卡才能流畅游玩,这让一大批设备陈旧的网吧陷入尴尬,玩家和网吧老板们此时都希望老黄能给出一款便宜但能玩吃鸡的显卡。
刀法精湛的老黄从善如流,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一款特供显卡——GTX 1060 5G显存版。这款显卡将算力卡在一个非常暧昧的节点:它性能确实不弱,可以完美运行《绝地求生》,但同时无法运行任何一款更高配的游戏,还无法挖矿。
这些特性让这款显卡价格相对低廉,而且稳定。于是其不仅被网吧老板奉为圭臬,预算有限的玩家也将其视作“居家旅行必备良卡”。仅仅因为一款《绝地求生》游戏,1060 5G显存版本至今仍是Steam上持有率第二高的显卡。
人类的天性能促进伟大的生产力,半导体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英伟达现在跟几乎所有热门科技概念——如ChatGPT、无人驾驶和Web3——都能搭上关系,但在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游戏玩家才是“核弹黄”的衣食父母。
构建在算力基础上的虚拟游戏世界,是芯片产业最大的需求方之一。超级玛丽与光刻机之间的关系很少有人讨论,但如果复盘计算机发展史,就会发现游戏,是不断加速的硅基革命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玩家们也许不会意识到:他们在吃鸡里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变成了晶圆厂的订单。
黎明:乔布斯省下的106个芯片
1975年,在游戏巨头雅达利(Atari)上班的乔布斯领到了一个任务:给一款叫做Breakout的游戏制作电路板,但要尽量节省芯片。雅达利预计一般需要150个芯片,就给乔布斯设置了奖励条件:每少一个芯片就奖励100美元。
这里所说的“芯片”指的是TTL逻辑电路,它是一种由双极型晶体管构建的逻辑阵列,是早期的集成电路工艺,在1960-1970年代占主导地位,被电子工程师广泛用来搭建各类复杂功能的电路,比如计算器、工控系统,以及游戏机。
70年代用TTL搭建的电路板
雅达利是全球第一代街机和家用游戏机巨头,等于今天的任天堂+索尼+暴雪+R星,四舍五入几乎是当时全球最酷的公司。1974年19岁的乔布斯从里德学院毕业,加入雅达利成为前50号员工,这是他创办苹果前的唯一的一份正式工作。
不懂技术的乔布斯找来了好友沃兹尼亚克(Stephen Wozniak),两人熬了4天的夜(主要是沃兹在熬),最后成功地只用了44枚芯片就完成任务。这让两人发了一笔小财,为他们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6年,他们创办了苹果。
乔布斯和沃兹使用的这种TTL逻辑电路,是70年代初最主流的“芯片”,游戏机是它们最大的需求方之一。据保守统计,在个人计算机尚未大规模普及的1975年,游戏机的出货量大概是36万台,同年个人计算机出货量仅为5000台。
如果往更早追溯,电子游戏和计算机的发展其实几乎同频,甚至很多计算机重大技术也都诞生于游戏。
196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Ken Thompson在单位的大型机上编写了一个叫做《Space Travel》(星际旅行)的小游戏,后来项目撤销电脑被收回,他为了能继续玩,就把游戏移植到一台旧的小型机上,并为此写了一套操作系统——Unix。
Unix道生万物,衍生或影响了Linux、MacOS、 iOS和安卓等几乎所有非微软阵营操作系统,构成我们周围绝大多数智能系统的基础。而Thompson的同事Dennis Ritchie 也沉迷《星际旅行》,在帮着开发Unix时,顺手创造了C语言。
换句话说,计算机科学殿堂两根柱石Unix和C语言,诞生于两个想在上班之余玩游戏的人。
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刚发明不久,科学家急需一个程序来衡量计算机的性能。1962年,麻省理工的学者为了“榨干”计算机性能,开发了一款名叫《太空大战》的游戏。虽然玩法粗糙图形简陋,但依然在当地几所大学里风靡一时。
于是学生们纷纷跑去计算机房“测试计算机性能”,跟多年后大学生用CS和魔兽争霸来“测试”学校机房性能一样。一位名叫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nell)从中发现了商机,几年后他创办了雅达利,并开发了一款叫做PONG的游戏机。
PONG是一台有一块黑白屏幕和两个操纵杆的巨型机器,即我们现在熟悉的“街机”,需要投币开机,游戏玩法类似乒乓球。1972年,布什内尔推着第一台商用游戏机走进了小镇的一家酒馆,结果第二天晚上,老板就告诉他机器坏了。